第24届广州国际生态农产品食品产业博览会

The 24th World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 Industry Expo 2025

2025年6月12-14日

广州•广交会展馆
&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资讯

“出口转内销”既是救急也谋长远

时间: 2020.06.30

■疫情之下,推动外贸企业转内销,通过内外标准有效对接,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但可以为外贸企业打开发展新空间,也将进一步加速扩大内需的进程。“出口转内销”,救急之下内含长远发展之计。

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充分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用足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多管齐下且招招对症,鼓励出口产品转内销,帮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说起“出口转内销”,许多人都不陌生,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就是“好东西”的代名词。2008年金融危机后,也有一批企业探索转型。今天,“出口转内销”再度成为热词,与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关。

新冠肺炎疫情令外贸企业订单减少、物流不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出口6.2万亿元,下降4.7%。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境外疫情影响更大,服装、箱包、鞋、玩具、家具等产品出口合计下降20.3%。但出口受阻并不代表企业失去了生存的希望,内销渠道若能打开,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如此形势下,政府果断出手,全力支持“出口转内销”,不啻为外贸企业渡过眼前难关下了一场及时雨。

现有市场大,发展潜力更大,这是中国的独特优势。14亿人口,世界上规模最大且仍在迅速成长的中等收入群体,旺盛的消费需求,不断加快的消费升级,这些都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提供了市场空间。年中“618”全民消费狂欢,见证了中国强大消费潜力的“瞬间”爆发;刚刚结束的第127届广交会,在全天候24小时直播间里,约2.6万家外贸企业“云端”谈生意、做买卖,利用新形式实现“出口转内销”,说明危机之下,政府搭平台,企业谋创新,也能赢得商机和发展空间,开辟新的消费增长点。

短期看,鼓励“出口转内销”,是特殊时期破解外贸困境的必须;长期来看,则是我国打造内需为主、内外需相互促进格局的必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国内市场。中国已是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眼睛向内,深挖内需,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已经提上日程。疫情之下,推动外贸企业转内销,通过内外标准有效对接,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但可以为外贸企业打开发展新空间,也将进一步加速扩大内需的进程。“出口转内销”,救急之下内含长远发展之计。

当然,外贸转内销,说易行难。外贸与内需市场有别,内外销在商业模式和产品标准等方面也有巨大不同,产业链条对接并不容易。虽然外贸企业历经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考验,产品质量一般也都很过硬,但现在已不是产品短缺的年代,国内已很少有供不应求的行业,消费者口味之“刁钻”也大超以往,外贸企业则是国内市场上的“新兵”,拓展销售渠道难、生产线转向难、品牌建设难都是明摆着的现实。而要迈过这些坎儿,仅靠企业自身努力远远不够。

本次出台的《意见》之所以备受好评,正是因为其主要着眼于外贸企业转型的困难,推出的措施针对性强,不论是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还是加强信贷保险和资金支持,提升转内销便利化水平,或者帮助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都是在为外贸企业走出困境出硬招和实招,为外贸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坚定信心和创造条件。

对外贸企业来讲,“出口转内销”,政府支持必不可少,但能否转成转好,关键还取决于企业自身,必须在开拓国内市场、转型升级上更努力。比如“同线同标同质”,支持企业在同一生产线上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生产既能出口又可内销的产品。这可达成国际国内产品标准的一致,也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但未必因此生产出的产品就能受到国内消费者青睐。说到底,消费者不认,标准产品生产再多也没用。外贸企业转内销涉及多元化布局、品牌重塑、产业链升级等方方面面,需要在战略上进行持续投入,产品、价格策略、渠道等也都要根据国内情况进行相应变化,并不断推出能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又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的产品来。有这样的作为,再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一定可以为外贸企业打开发展新空间。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获取更多资讯,请点击微信公众号  IHE大健康展

>